第(1/3)页
先前卢世荣没来之前,刘秉忠伴驾近着圣驾,他又能言会辩的,蒙古贵酋不过他,汉人世侯不敢去他,避免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卢世荣到来弹劾刘秉忠,他是阿合马的人,即使事不成,拍拍屁股回大都,刘秉忠奈何不得他。
现在刘秉忠发奏折自辩,他同样是引经据典,逻辑严密,首先解释昔时南朝北伐不能成功种种原因。
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比如,缺乏骑兵资源、受季节限制等;有政治层面的原因,比如士族化对武力值的冲击、北伐只是掌权的世族成员为了政治镀金等。但归根结底还是实力问题,南朝在人口、经济、武备等都层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将士的素质,但即使诞生了刘裕这样的猛人,也守不住打下的领土。
先技术层面。南朝由于偏安江南,严重缺乏战马,而北伐又往往是在北方平原作战,如此,北朝就可以凭借骑兵优势对南军进行降维打击。而且,此时的骑兵冲击战术也已经成熟,能够撕破南军的步兵方阵。
比如,永和十年,桓温率领荆州军北伐前秦,但却遭遇了前秦皇子苻生率领数十名骑兵撕破晋军步兵方阵,纵横往返十余次,杀伤晋军上千饶事。
由于南朝缺乏牛马资源,所以粮草运输就成为掣肘南军北伐后勤保障的重要因素。因此,南朝在北伐时往往选择在六七月份的多雨季节利用漕运进行粮草运输。
即便是这样,北方的运河依然不能满足南军的运兵、运粮需求,导致南军在北伐时往往不得不开挖运河,比如,桓温开凿的桓公渎,刘裕北伐时也曾开凿运河。而且,为了保证粮草的供应,刘裕甚至不得不亲自押运粮草。
就这,南军的后勤依然是个大问题,很多时候不得不因粮于敌,自己想办法,通过抢掠、收割、众筹的方式来解决粮食问题。
这就导致南军在北方根本就不能打持久战,南朝北伐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后勤的短板造成的。
因此,桓温才强烈建议迁都洛阳,以洛阳作为北伐的前沿阵地,就是为了就近囤积粮草解决后勤问题。
再政治层面。南朝由于偏安一隅,所以根本就不能形成合力来操盘北伐这件事。桓温,刘裕北伐,都受到帘地世族力量的掣肘,就是后来的陈霸先有时也不得不向世族力量做出相应的妥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