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风雨-《世纪帝国》
第(2/3)页
涉案警员,检察官,乃至法官纷纷供诉,林正道在甘肃打着忠于皇室,忠于帝国的旗号,以训政和非常时期为借口,大搞一言堂,对强力部门进行了反复清洗,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干预司法,把警政,检察官和法官强行捏到一起组织“专案组”,“三长协商”,串通一气强行定罪。
至于查案,方法基本上就是先抓人后收集证据,尽量罗织,总之你经营企业就有了组织,要开展业务就要和官员议员打交道,这自然就是“有组织的会党犯罪,向政府渗透寻求保护伞”。有些非重点人物,抓就抓了,政府终归不能抓错,实在算不上会党,就按诽谤政府,要不就是非法经营,行贿,偷税漏税,乃至破坏国战大局,总之总能找到罪名出来。
事实逐渐清晰。
大部分被抓的,虽然也不乏有违法的,或者在法律边缘游走的事情,但真正称得上会党的,或者哪怕是搭边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人反倒是地方流氓无赖的受害者,无非是花钱买平安。大批已经定案的案件被发回重审,司法部,警政部门和司法部门与政府勾连的铁证如山,大批涉案人员被解职送交调查。
没有不透风的墙。
随着甘肃光环的瓦解,林正道的偶像形象开始坍塌。来自上面的风向变化,让很多受压已久的异见人士也开始从冬眠中醒来,迅速开始了行动。
地方参议局的议员控告林正道干涉民意机关正常运行,甚至勾连执法部门乃至地下会道门分子进行暴力威胁,而后来这些被利用完的会道门分子又被林正道和张铁坚作为“会党骨干”直接击毙灭口。
甘肃大举借债发展经济的事实也被逐渐清晰,各级政府负债累累,而重重政治任务压力之下,很多地方超常规的发展有着大量的水分,也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全靠着张铁坚等人的高压政策来维持。
政府内部也出来了不同声音。林正道等人独断专行,破坏政府的制衡机制,在甘肃很多次重大的决策失误被掩盖,和政府有分歧的,屡次提出正确建议却让林正道失了面子的大批正直干部被打击调职,甚至不乏安排些龃龉案子抹黑陷害的。
甘肃的新闻媒体也在林正道掌控的文宣部门与警政部门严控之下,完全沦为了歌功颂德的工具。民意被操控,真相被掩盖,在训政的掩护下,在一切为了国家的名义之下,政府的一切,林正道的一切都被涂抹上了光亮的油彩,而一切晦暗都得到了掩盖。
当锅盖掀开,内里的腐臭漂浮出来,人们才愕然发现,曾经被描述得无比辉煌的伟大功绩,背后其实有着如此不堪入目的一面。而所谓“一心为国”的政治明星,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功名心切和不择手段的官僚。
世事之荒谬,莫过于此。
当这一切还仅仅在政府中上层低调地流传,外间的传言已经是越演越烈。
世间终究没有不透风的墙,政治的内幕,很多时候都在这些玩笑一般的交谈中被如实地传递。
政府宣传口径的突然变化,甘肃“官媒”们的集体熄火,林正道等甘肃重要人物突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众多林正道时代遭到打压的政府官员逐渐复职,一切的一切,都在传递着某种信号。
在民间,一股暗潮已经开始了涌动。
国民也许知识有限,视野偏狭,也缺乏足够的政治洞察力。但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各式各样的猜测逐渐汇成了一个主基调:林正道,出事了。
很多思想敏锐之人很快就把这些事情和会党案,伪证案联系在一起。可更加奇妙的,就是答案往往是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林正道确实有诬良为盗,刑讯逼供,罗织大案,诬陷律师的问题,也是罪有应得;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林正道出事,是因为这位耿直的省长打击会党残余触动了中央大佬的利益,结果被人斗倒,是真正的悲情人物。
但所有想到这些的人几乎都达成了一致意见:真相如何,也许永远都搞不清楚。
因为政治,实在是太过复杂,对普通人也太过遥远。
那也许不过是几位大人物们一场下午茶,就谈笑间确定了“真相”的事情。
-----------------
“这就是自由的空气。”
走出兰州西城监狱的大门,何子清深吸一口气,摸了摸新剔的大光头,露出一丝苦笑。
“原本没想过,自由的呼吸有多么重要,现在终于明白了。”
第(2/3)页